《清晰思考》-《2:低效的思考,还是完全不思考?》

倘若你不知道何时使用理性(Rationality),那理性对你来说则是一种浪费。 元认知:开启思考的前提 人人都不难发现:相较于情绪化的反应,理性的思考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但事实是: 我们身处于情绪之中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情绪支配。 因此,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是摆脱其控制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叫做 “元认知” 。 举个例子:有人咒骂了我们。我们如果立即咒骂回去,就是在被情绪支配。但我们如果能觉知到:“我被骂了,很不爽。有强烈的冲动想骂回去!但请等一下~ 为什么对方要骂我呢?如果我骂回去会有什么不利后果吗?是否存在更优的途径来解决这个冲突吗?”则是在动用元认知能力来开启理性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请仔细辨析以下两句话的差别: “我此时很生气!” “我此时知道我此时很生气。“ (即:我此时知道我正处于很生气的情绪当中) 前者正在被“生气”的情绪支配,而后者是认知到自己“生气”的情绪,并尝试用理性去理解这份情绪,进而有可能用理性去做出决策来处理这份消极的情绪。 生物本能的“缺省配置” 建立“元认知”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与自己的生物本能作斗争。生物本能就是那在漫长进化的过程中刻在我们DNA里的“缺省配置”。根据”缺省配置“做出本能反应在多数时候都会导致更坏的结果。 想象你正在公司的一个会议中。这时,一个同事傲慢地批评了你正在主导的一个项目。本能地,你会感到不悦。你可能选择通过强烈的反应来驳回对方的批评,也可能通过批评对方所主导的项目来完成反击。但不论选择哪一种,都只会进一步造成损害。想一想,关系需要修复,会议需要重约。很可能,你甚至需要跟当时与会的其他人私下澄清自己以修复信任。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消耗大量的精力,且未必能弥补到损害发生前的状态。 有一些生物本能是长久地伴随着我们的。 我们自然地倾向于捍卫自己的领地。 我们可能不必像非洲狮一样去攻击进入自己领地的其它动物,但我们心中的“领地”却常常不容他人侵犯。比如:我们不容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成果、社会地位、政治观点、信仰,等等。敢于冒犯这些“领地”的人,我们都会给予有力回击。这便是纯粹的动物本能。 我们倾向于构建一个有等级制度的世界。 比如在路上开车的时候,有旁车违反了交通规则,插到了我们前面。本能地,我们会感到愤怒。脑海中在说:你凭什么违反规则插队到我前面?底层逻辑是:我们认为每个司机都遵守一套“路权平等”的交通规则。如果有人破坏规则,我们就通过攻击他们来捍卫这个规则体系。 我们倾向于自我保护。 我们大多人不会故意地将其他人推到危险的境地。但如果自己与他人同处危险的境地,大多数人会本能地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比如,公司传言即将进行一波裁员。平时尚且能体面相处的同事们在面临 “他走” 还是 “我走” 的选择时,大概率会选择前者。这就是生物本能。 同时,也有四类刻在我们生物DNA中的”缺省配置“。 情绪(Emotion)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根据感受来反应,而非原因和事实。 自我(Ego)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反对那些危及到我们自我价值认同或自我等级地位认同的任何事物。 社会(Social)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服从那些更大的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 惯性(Inertia)缺省配置:我们形成习惯,寻求舒适,倾向于抵制改变,并偏爱我们已经熟悉的想法、流程和环境。 这些缺省配置之间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可能在一个事情中以混合的形式出现。能够掌控这些“缺省配置”的人常常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佳的结果。

October 5, 2025 · 1 min

《清晰思考》-《1:清晰思考的敌人》

绝不要忘记,你的潜意识比你更聪明,更迅速,更有力!它能控制你,你却永远不明白其奥秘的所在。 作者给出了一个由于没有控制坏脾气而带来恶果的例子。作者曾给一个CEO作秘书。这个CEO的脾气非常差,每当听到坏消息就会暴怒。平时,所有与这个CEO发生的电话预约都要经过作者。但有一天,作者发现CEO正在与电话另一头的人交谈,且愤怒地斥责对方。很显然,电话那头的人未经电话预约,且带来了坏消息。但这一次,这位CEO付出了代价。事实是,电话那头的人当时要跟CEO汇报的事情是严重关切到企业利害的。由于CEO当时的反应很糟糕,于是电话那头的人之后直接向董事会汇报了这个问题。不久之后,这位CEO被开除了。 为什么这位CEO会遭受了这样的恶果呢?直接原因是:他没有对下属向其汇报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决策,没有担当其作为CEO应有的责任。根本原因是:他的自我(Ego)使得他过于骄傲,在当时的情形下行为完全受坏情绪支配,而丧失了清晰思考的能力。

October 5, 2025 · 1 min

《老子》-《道篇》-《46篇:观徼》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wù)已;皆知善,訾(zǐ)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于是丑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于是恶的概念也显现了。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低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处事采用“无为”的原则,以“不言”的方式教导百姓。 万物兴起,而他不自认是万物之始;有所作为,却不凭借这些作为自夸;功成事就,却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劳,所以功劳也就永远不会离开他。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美与丑、善与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对而生。当人们有了“美”的标准,自然就产生了对立的“丑”;当人们推崇“善”,自然也定义了“恶”。 比如人们审美中曾经流行以“瘦”为美,因此稍微胖一些的人就被认为不美了。但如果审美改变,以“丰满”为美,那么原来被认为丑的特征又可能转而成为美的标准。因此,美与丑都是由人们观念定义的,不可绝对化。 生活中许多困扰和烦恼,往往都是因执着于对美丑善恶等相对观念的强烈分别心。若能看透事物的相对性,便不会过分执着或困扰。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有”和“无”之间互相转化;困难和容易之间彼此依托;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需要彼此对照才能显现出来。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贫穷,才懂得财富的珍贵;经历过挫折的人,才会体会成功的价值。就像音乐中,高音与低音相互交错和谐,才创造出美妙旋律。 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不论好坏、难易,都有其内在价值,都能成就更完整的生命体验。认清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平和地面对得失,不再因暂时的困难或荣誉而迷失自我。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明白以上的道理,因此他们不会刻意去操控世界,也不以言语来直接教化别人,而是以身作则,无声地影响周围的人。 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是刻意的训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与人格。“传道”也非用言语说服,而是使自己身上有“道”的彰显,让别人看到。 真正的教育和影响,是无声而深入的。我们也该学习这种智慧,在生活和职场中,不必事事张扬,而以沉静的智慧带动他人。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对待万物的生成,不自认为万物因自己而产生;有所作为时,也不依靠这些作为自我夸耀;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正因如此,他的功绩永远不会离他而去。 春天让万物生长,却从不自夸功劳,因此春天永远被人们期盼;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或智者,不会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因而声誉长久不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应该秉持“不居功自傲”的态度。越是不去强求功劳、名望,反而越能真正获得长久的认可与尊敬。

July 27, 2025 · 1 min

《老子》-《道篇》-《45篇:观道》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亓(qí)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亓(qí)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事物如果可以用名字加以命名,那就不是它永恒不变的名字。 “无名”是宇宙万物的起始;“有名”则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产生万物的根源)。 因此,常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便可以观察到道的微妙幽深;常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就能观察到道显露出来的边界与具体形象。 这两种观察方式出自同一根源,它们的名称不同但所指却相同;这其中的奥妙,实在是玄妙又玄妙啊!而这种玄妙,正是一切微妙事物的门径。 解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描述,但任何言语所表述的都不是那个永恒的、真正的道。名字虽然可以命名,但任何命名都不是事物永恒的真名。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其都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本身。 真正的“道”就像“圆”的定义一样,是完美完备的。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圆”都无法表达出圆的定义的那种完美完备,而只可能尽量逼近。因此,要谦卑,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承认自己无法了解全部真理,但不要停止努力使自己更加接近真理。 有许多这样的概念组合都是这样的关系:抽象-具象、接口-实现、灵魂-肉体、理想-现实、本质-形式、基督-律法、灵-物质。这样的概念组合具备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名”和“有名”两个概念: “无名”:指万物未诞生前的状态,代表一种纯粹的、不可感知的存在形式,是万物的起始点。 “有名”:指万物诞生后具体可见、可感知的状态,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故恒无欲也,以观亓眇;恒有欲也,以观亓所徼。” “恒无欲”和”恒有欲“两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恒无欲”: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能够观照到道的精微与深邃(亓眇)。 “恒有欲”:经常处于有欲望的状态,可以观察到事物具体的界限和表现(亓所徼)。 这两种观察方式都是对“道”的体认方法,虽然出发点或角度不同,但其实观察的是同一个“道”。 “恒有欲”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观察方式,因为人对于世界的形式认识或感受最为直观,因此较少能够观察到道无形状态下的微妙。

July 26, 2025 · 1 min